苍耳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月亮岛上的诗经植物苍耳 [复制链接]

1#
《诗经·周南·卷耳》唱到“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那绿油油的卷耳草,半天也采不满一小筐。想念我的心上人啊,哪有心思采摘呢,干脆把竹筐放在大路旁,一心思念吧”。诗中所唱的卷耳,就是在田间地头常见的杂草苍耳,也是月亮岛上的常住民。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个小个子,最高也才一米多。说是常见,其实我常见的只是秋天的苍耳,其余的季节苍耳隐身众草之中,毫不起眼。秋色浓起来时,苍耳开花结果,纺缍形的果实上长满了钩刺,颇像个小刺猬。只要你从旁边走过,身上准会牢牢地粘上几粒,赶都赶不走。在我老家,人们习惯叫她为“胡子赖”。爱调皮耍赖的苍耳有很多有意思的别称。“羊负来”是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对苍耳的称呼,说是“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着羊毛,蜀人种之,曰羊负来”。这里的胡枲子就是苍耳。“耳珰草”是三国时吴人陆玑在《诗疏》里对苍耳的另一种叫法,说是其果实苍耳子和女子戴的耳珰形状差不多。耳珰草这个名字确实好听,但据考证古时女子的耳珰像个中间细两头粗的腰鼓,而苍耳就是个小刺球,不知陆玑是误解了耳珰,还是弄错了苍耳。别称雅也好,俗也好,都改变不了苍耳爱捉弄的恶趣味。她不仅喜欢粘在脏兮兮的羊毛上四处流浪,而且还喜欢跟随风流倜傥的诗人到处作客。诗仙李白到城北范居士家中作客时,就被动地带了一身的苍耳。他在诗中记道:“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一边喝酒,一边从身上摘下苍耳子,如此形象的李白,想来也是令人忍俊不禁。把苍耳粘到小伙伴的衣服上或是塞进书包里,这是儿时常干的恶作剧。但把苍耳挂到女同学头发上这样的事,我绝对没有干过。因为我曾在自己的头发上做过试验,放上容易摘下难,那感觉是太酸爽了。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少年的我还是懂的。在我们老祖宗的眼中,众草皆入药。苍耳当然也不例外,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是其拿手本领。苍耳的这些药效,早在汉朝的《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我们的诗圣杜甫,想来也是知道苍耳的药用本领的。他晚年在夔州的诗《驱竖子摘苍耳》中就写有:“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说的就是摘苍耳来治疗他的风疾。苍耳的药用功效我没有体验过,但苍耳茎中苍耳虫的本领我是亲身感受了。记得秋天里,母亲常让我把苍耳的茎杆剖开,从中找出类似小蚕的虫子,将其泡在香油中。说蚊虫叮咬,油抹一下就好。我开始并不相信,某日手受伤后,用油抹上一试,没到半天就好了,真是神奇。后来才知道,这个偏方是《本草纲目》上记载的。苍耳活泼调皮,能治病除疾,一副好孩子的模样。但是,随着岛上人工绿化的推进,她们最终会成为月亮岛上的濒危物种。诗经再怎么吟诵,她们依然是野草啊,哪怕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寄托了一位女子的刻骨相思。曾有人考证说诗经中所说的卷耳不是苍耳,证据一堆,如苍耳叶子有毒,不能吃,等等。其实,我倒是觉得诗经中的女子是思念心上人,借苍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念,希望自己能像小小的苍耳子一样,粘在心上人的衣服上,伴随他浪迹天涯。至于苍耳到底能不能吃,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这世间有比吃更重要的东西。边走边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