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
苍耳子小故事
传说唐玄宗以一种药名“白头翁”为上联求对,国子助教温庭筠当即对出了下联也是三个字的中药名:苍耳子。这幅对不仅对仗工整得体,而且雅俗共赏,饶有风趣。
苍耳子原名为,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因其果实成熟干燥后会变成黄褐色,所以在名字中加了一个字,清代以后,沿用至今。苍耳子
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采后晒干,去刺入药。
苍耳、苍子、炒苍耳、炒苍耳子。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1、散风寒,通鼻窍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及鼻渊。本品略有辛温解表之力,既散发风寒,又有止痛和善通鼻窍之特长。其性温燥可止浊涕,通鼻窍,并止痛以缓解前额昏痛。
2、祛风湿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本品辛散苦燥,性温通达,故通鼻窍、祛风湿、止痛。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肌肤,内走筋脉。既散风寒、通鼻窍,又除湿止痛,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本品有毒,用当宜慎。
煎服,3~10g。或入丸散。
本品辛温有毒,过量服用可导致中毒;内服不宜过量,不可久服,血虚头痛不宜服。
苍耳子很容易辨别,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
治鼻渊头痛,配辛夷、白芷等,如苍耳散。治外感风寒头痛及头风痛,可配防风、白芷、藁本。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可配威灵仙、苍术、桂枝、川芎等药。若不慎中毒,轻者可服甘草绿豆汤或板蓝根水煎液以解毒。
附药:苍耳草为植物苍耳的茎叶。功效与苍耳子相近,但是祛湿止痒之力更强,还能攻毒疗疮。主要用于麻风,皮肤瘙痒,疔毒。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久服。一般6-15g,水煎、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本期编辑:钱鸿奎
本期审核:薛文航
责任主编:朱丽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