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的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大盘蓝筹即将有所表现
访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张惟闵
5月26日,作为《红周刊》股指期货讨论会的特邀演讲嘉宾,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张惟闵发表了不少独特的看法,本刊借机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独家专访。
利用股指期货加强风险控制
《红周刊》:作为有着多年在国外和台湾工作经验的人,我想您相对于国内的投资人,有着比较独特和丰富的视角,对于当前的中国股市,您有何感触?
张:首先,我已经不敢说“独特”二字,毕竟在我到大陆工作的这3年时间中,自己的观念已经有所变化,同时国内的投资人也已经快速成长。我体会较深的是,3年前国内的一般投资机构都只是重点关注选个股,而不关注宏观环境,我所在的团队当时已经开始注重宏观环境的分析,同时进行市场判断和行业判断以及技术研究,而3年后的今天,此类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
如果说有着国外金融市场工作经历的人和国内的投资者相比,不同之处是前者的“道德标准”要稍微高一点,会更加遵守制度和规定,操作相对比较规范,在这一点上,国内投资者的确还需要快速提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有国外金融市场工作经历的人更加注重投资风险的防范。未来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就可以被机构投资者们用来作为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投资者正在努力学习和进行积极准备。
《红周刊》:对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您们做了些什么样的准备?
张:股指期货的推出,意味着以后投资者们可以进行买空卖空,这种保证金交易的方式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一般的普通投资人可能难以承受,机构会参与较多,或是做套期保值,或是进行投机。对于股指期货,监管部门将会做出详细的规定,而我们基金主要是按章办事,不可能采取太多的行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市场的判断,以此帮助我们投资股指期货。
不会单纯地用“泡沫”来描述这个市场
《红周刊》:你在今年一季度曾经说过“不理会估值问题,选好股票”,那么对于当前正在热议的泡沫问题,你有什么新观点吗?
张:我的确曾经说过暂时不理会估值,之后大盘的行情证实这是对的。对于泡沫问题,我认为关键是用什么标准来界定。如果是单纯用估值来界定,很难说现在股市偏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蓝筹股的估值大概是30多倍,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利润的增长情况很好,大概是30%~40%,如果同时还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增长潜力,可以说当前股市的估值并非不合理。另外,今年企业存在很多超预期增长的机会,例如从今年的一季报来看,很多企业的利润远远超过了大部分机构的预期,其原因是公司原来隐藏的很多利润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也导致了我们进行估值的难度提高。所以我不会单纯地用“泡沫”来描述这个市场,或者也只能说是结构性的泡沫。
总而言之,当前的市场看起来估值很高,但是在流动性过剩、制度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市场的上行还是能够得到支撑的。
更加重视选股的相对性
《红周刊》:今年一季度报显示,有些基金采取了相对分散的投资方式,而且收益不错。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和重仓行业相对去年四季度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些调整是给予怎样的考虑?
张:不同的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投资风格。今年一季度有些基金的投资有所分散,主要是因为一季度很多小盘股表现得不错,受此吸引进行投资而导致。因为投资小盘股不可能大量买入,所以不得不进行分散投资。
我们目前的两只基金总体来说一季度的持股集中度是上升的,同时为了克服没有分散投资所存在的低收益问题,采用了精选行业的方法,比如一季度的电力、煤炭行业表现不错,就进行了重点投资。
《红周刊》:大盘已经站上了4000点,而且还在以频繁震荡调整的方式继续上行,那么接下来您的投资思路相应会有怎样的调整?
张:以前我们更多地是比较重视选股的绝对性,意思就是说股票的绝对价值是多少,比如说我们只选择一定市盈率和价格以下的股票。而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之下,我们则是更加重视选股的相对性,即将股票的成长性和估值进行比较,看相对价值是多少,比如说对比行业和行业之间,或者股票与股票之间的成长性、长期业绩的可预见性和估值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挑选出一些不错的行业和公司。
当前我们认为有几个行业还是相对存在“估值洼地”效应的,比如电力、钢铁和食品饮料,还有金融和房地产也不错,但是我们觉得地产股当前还缺少一个触发点,可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另外,证券题材的个股也不错,因为它的趋势还在。
《红周刊》:许多人认为金融等大盘股一旦启动,对普通投资者反而不是件好事,您如何认为?
张:金融、地产股的启动一定会大幅拉升大盘,这可能代表一种趋势的变化,或者说一种市场风格的变化,这可能对小盘股来说会是一种不好的影响,因此说对散户来说可能的确不是件好事。
永远不要忘记市场是有风险的
《红周刊》:当前我国的股市中,散户的力量也不容小视。你们在投资的时候,是否不得不将散户作为竞争对手来考虑?
张:我们应该看到,散户并不是整体作战的,很可能他们每个人炒股的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散户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心态问题。散户不像机构投资者一样,在投资之前进行深入的宏观政策面和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而是主要靠消息来炒股,他们听到的消息往往都是二手甚至多手的,所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心态就会起伏不定,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不可能将他们作为对手来考虑。
而且,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会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我们一旦决定投资某只股票,就会大量买入并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不是像散户一样,受到一点影响就频繁调仓,这也是我们与散户的主要区别之一。
《红周刊》:不过,最近市场在流传这么一个说法:公募基金跑不过私募,私募跑不过散户,是这样吗?
张:首先,这种说法目前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来证实,所以我对此不太好作判断。而且,我认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身是无法作比较的,毕竟私募的情况很难弄清楚;而将散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也不见得跑赢了公募基金。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一般是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不可能像某个散户一样获得超额收益,我承认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的确是表现落后。并且公募基金倾向于买大盘蓝筹股,而今年一季度大盘蓝筹表现欠佳,这就导致了多数的公募基金没有跑赢大盘。但是我相信大盘蓝筹股即将有所表现,所以公募基金的收益率应该会有所好转。
《红周刊》:在这种情况下,你对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张:心态很重要。赚钱是为了过更快乐的生活,赚多赚少都不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忘记市场是有风险的,不要因为连续两年的牛市就忘记这一点。